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筑牢“再造产业自贡”生态本底——自贡强化生态建设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述评

2020-08-06 13:06 自贡网

0

分享

2020年1月,作为被寄予厚望的国内重要经济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在刚刚结束的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上,明确了自贡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任务。

《决定》中,“强化生态建设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作为深入实施城市全面振兴“七大行动”被提及强调,并给出了“路径图”——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强生态空间共保,推进环境协同治理,筑牢“再造产业自贡”生态本底。

拓展空间

优化空间资源配置

着眼老工业城市绿色发展,自贡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共保,强力推进三条经济生态走廊建设,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加速城乡融合、重塑经济地理,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互融共生的新格局。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双赢”。

环境保护合力集聚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日趋完善,“生态”“环保”“绿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广泛的生态共识落地生根,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巨大的合力。

绿色发展底色日益亮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生态保护体系逐步形成,生态自贡的绿色底色,一天天愈发清新养眼。

面对国家战略重大机遇,如何更好重塑经济地理,拓展发展空间?如今,《自贡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方案已初步形成,将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对全市城镇、农业、生态空间进行统筹布局,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同时,自贡还主动对接川渝两地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将科学建立起“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协同编制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内自同城化发展等规划。目前,《内自同城化空间规划》正在编制中。

协同发展

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川渝同饮长江水,生态环境治理休戚与共。如何与毗邻城市共建生态、共治环境,一起奏好“生态曲”,共同唱好“双城记”?

自贡已经行动。全力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与内江、泸州、宜宾等毗邻城市来往密切,沟通频繁,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流域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项目谋划、科技支撑、精细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深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推进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这不得不提自贡与内江的合作。内江自贡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在资源、市场等方面互补性强。今年,两地签订了《协同推进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自然资源领域合作框架协议》,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自然灾害联防联控、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生态工程共建共享和行业联合执法方面达成合作协议,为助推内自同城化发展,争创省级川南(内自)新区提供支撑。

生态治理需“久久为功”。一系列举措接踵而至: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长江流域禁捕和重大基础设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参与跨区域联合环境执法;加强企业环境诚信体系和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建设,协同构建法律监督、联合执法、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常态长效机制……

“三生融合”

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城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站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面前,自贡找准方向,明确路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战略位置,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示范城市。

一份《自贡市强化生态建设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打造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示范城市行动方案(2020-2025年)》给出了“课程表”和“路径图”。

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为引领,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为抓手,以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为核心,以健全生态文明体制为保障,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控制、处置”三项能力,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长江上游绿色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

到2022年,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开发边界线“三线”划定,完成市、县(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2025年,“三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国土空间统一保护和用途严格管制的格局基本形成。 2035年,形成全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格局。

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广袤的自贡国土上天空澄碧、纤云不染;繁忙的都市里生机盎然、富有活力;美丽的乡村中,远山含黛,和风送暖。(记者 卜一珊 摄影 宋姿熠)

编辑:张驰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