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十二五期间将解决7成以上农村教师住房问题

2011-01-30 10:05 自贡网

0

分享

自贡网(记者 钟顺顺)日前,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我市“十二五”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打造区域教育高地,建设现代教育强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现代名校建设、特殊教育发展以及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等全部列入“十二五”教育发展重要工程。

据市教育局统计,目前,我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20所(点),在校生44.6万人,教职工2.37万人。“十一五”期间,我市已初步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地方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公办教育到民办教育;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且体现教育发展水平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据统计,“十一五”是我市教育经费投入最多、增幅最大的历史时期,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累计达65.38亿元,年均递增20.64%。远程教育设备覆盖了全市所有农村中小学。高考录取率每年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至15个百分点,为各类高校输送新生52304人,比“十五”期间多16356人,增幅达45.50%。

将支持3至5所高中历史名校建设成现代名校

按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要求,坚持撤并建的原则,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布局。重视城市扩建和住宅区建设中对义务段学校建设的统筹规划,加快新城区学校的规划建设,加大老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和改扩建工作力度。按照统一规划、标准、建设、验收的原则,整合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和新规划建设学校项目,加快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利用10年时间完成义务段标准化学校建设目标,其中“十二五”完成50%。

“十二五”期间,将支持5至8所有影响力的初中和3至5所高中历史名校建设成为现代名校,提升学校装备水平、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后勤服务保障水平,丰富校园文化,打造学校特色。打造职教龙头学校,以自贡职业技术学校、自贡市职业培训学院、自贡卫校为基础,整体创办成一所综合性职业学院或分别创建专业性职业学院;全力支持四川理工学院升格为四川理工大学。努力把自贡电大建成我市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将全面完成教育城域网建设

将新建大安区、沿滩区特殊教育学校,迁建荣县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自贡盲聋哑人学校,使每个区县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到2015年,我市将全面完成教育城域网建设,并配备完善教育资源库。全市100所学校达到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要求,新建校园网站50个,新建多媒体教室200间、网络教室400间、教师电子备课室200间,按新标准全面提升学校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和音乐、美术、卫生等学科教学装备水平,加强学校图书馆(室)建设。创建成功5至10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和5至10所省级教学示范学校。

70%以上的无住房农村中小学教师住进周转房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由区县统筹科学制订好本区域内农村中小学小户型的教师周转房建设规划,采用当地政府无偿划拨土地,在乡镇所在地或中心学校附近集中新建和利用安全可用的闲置校舍改建的模式建设。到2015年,70%以上的无住房农村中小学教师能住进周转房。周转房的产权归区县教育局或学校所有,免费提供给城乡交流教师、支教教师和无房教师使用,以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扎根农村终生从事农村教育事业。

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

“十二五”期间,继续试行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将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普通初中的办法,并不断扩大分配指标。统筹规划城乡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和公平,切实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和大班额等问题。将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逐步实现全市各区县间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水平大体平衡。设立农村教师补贴,对农村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学校要给予适当倾斜。

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段免试入学、就近入学的招生制度,进一步完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暨升学考试制度,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合理设置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与考试负担,突出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完善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制度,继续实行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均衡分配到辖区内的每一所初中的政策,分配指标保持在50%以上。

“十二五”计划中,教育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薄弱学校倾斜,进一步向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倾斜,确保我市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编辑:舒旭晖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