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记者 芶思)眼前,盐都大地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条条大道宽阔纵横,座座桥梁飞架雄峙,在鲜花和绿树点缀下,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让人交口赞叹。
“家乡越来越美丽”——这句话,已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让一代怀有梦想的盐都儿女为之骄傲。
谈到城乡建设发展的变化,“高楼”、“大道”、“桥梁”的出现只能说是小变化。而我市定位川南区域中心城市,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实现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崛起,这才是大变化。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社会工桯,需要一系列战略支撑和诸多方面的有效配合。然而,“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建设工作者不断“破题”,迎难而上,按照《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川南区域中心城市定位,围绕建设区域中心特大城市、打造经济次高地目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和川南城市群发展,大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有力推动了我市老工业城市振兴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创新理念 城乡规划水平大幅提高
坚持规划理念创新,将“差别化发展、城乡统筹、以人为本、集约节约”等科学发展理念,贯穿、落实于城乡规划编制的全过程,规划编制水平跃上新台阶。编制完成了《自贡市工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自贡市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富顺县城市总体规划》、《荣县城市总体规划》等10余项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启动了“03”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大古镇古街保护规划编制力度;完成住房、旅游、商贸、交通、城市景观、照明设计等17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何市镇、板桥镇等30个小城镇规划调修和30个试点村村庄规划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村镇规划覆盖率达100%,分别比“十五”期提高了35个百分点和42个百分点,实现了城市规划区和重点村镇规划“全覆盖”。制订实施了《自贡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规划编制水平步入新档次,规划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功能布局更加合理, 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更加凸显。
东进南移 特大区域中心城市“骨架”基本形成
“十一五”期间,我市率先在川南地区凸显出特大城市雏形。全市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得到全面贯彻实施,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和“东进南移”加速推进,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南湖新城、沿滩新城、贡井新城蓬勃而起,城镇化水平按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的增速迅速提高;S305线道路改造顺利竣工,“一环三横五纵”大城市骨干路网框架初具规模,市域“半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工业经济“三园四区”发展格局基本确立,区域商贸,各大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建设合理配置,区域中心城市作用日益明显。预计到2010年末,我市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2%,较“十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中心城区聚居人口80万人,较“十五”增长11.3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5平方公里,比“十五”增加了30.64平方公里,富顺、荣县两个县城聚居人口分别达到15万人和12万人,进入小城市行列,让我市逐步融入成渝经济区,率先在川南城市群中构建起特大区域中心城市“骨架”。
基础设施 大城市功能显著提升
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大城市建设实现了由单纯追求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的转变。预计“十一五”城乡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达259.74亿元,是“十五”期的4.67倍,占同期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三分之一。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共计投资98.8亿元,是“十五”期的6.25倍。新建水涯居、火井沱、鹅儿沟 “三桥”和十字口大桥改造如期竣工,光大街道路、S207线城区段改造按时完成,恐大路、东环线、汇东路东延线等城市骨干道路建设快速实施;大幅推进张家沱、檀木林片区改造,全面完成城区背街小巷整治,加快了水、电、气、通讯和科、教、文、卫、体育等市政设施、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设施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内畅”矛盾缓解,对外交通条件明显改善。
环境建设 “达标”省级园林城市
为营造文明、整洁、美丽、舒适、健康的城市环境,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城镇风貌塑造及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绿化水平飞跃性提升。重点实施了以南湖新区“四纵一横”为重点的12条城市主干道、34条城市支干道共63公里道路绿化,启动了南湖、钟云山等7个公园打造和插旗山、周家坡等7个山头绿化,完成了67个重要城市节点景观绿化,建成33个社区绿化健身小广场和其他园林绿化建设项目153个。在实施建设工程中,突出设计创新和自贡特色,做到春夏秋冬、季节分明,四季有景看,四季有花赏。城镇风貌塑造坚持全域治理,整体推进,全面完成城区各体育场馆周边、主要宾馆周边、主要景点周边;39条骨干道路沿线、城区出入口、道路交叉口、河流、桥梁等节点风貌塑造;整治主城区2071栋建筑,城市整体立面整洁、美观;整治主街大道路面18.3万平方米、车行道7万平方米,人行道10.42万平方米,做到安全、通畅;整治报刊亭、电话亭、临街坐椅、临街垃圾果皮箱等市政设施和广告,做到整体协调、设置合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我市举办的省“两运会”期间,我市城市绿量大增长,城市环境大改善,城市品质大提升,为省“两运会”成功召开创造了一流的环境,并得到省委书记刘奇葆的充分肯定。“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2257.6公顷,绿化覆盖率38.1%,绿地率33.2%,分别比“十五”末增加1075.6公顷、6.7和6.13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01平方米,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各项指标已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
名城保护 历史文化特色更加凸显
“十一五”期间,我市更加重视独特优势资源的发展,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大力挖掘整合“盐、龙、灯”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山、水、城相融的城市风貌。尖山农团风景区核心区成功申报国家AAA级景区,仙市古镇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古镇称号,井盐—恐龙项目成功列入我省自然与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对自流井老街进行保护性修复整治,首开了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先河,实现了从大拆大建到精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贡井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也纳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畴,陈家祠堂、吉成井井架群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存得到保留修复。
关注民生 群众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编制完成《自贡市危旧房屋(棚户区)改造控制性范围规划》。五年共计改造棚户区21600户。不断创新棚户区改造模式,坚持棚户区改造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整治相结合,成功实施了自流井老街风貌保护整治,得到了国家建设部的充分肯定。在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背街小巷整治工作中,市规建局共改造治理三台寺、钟云山、煤炭坝等背街小巷670余条。五年来,市规建局始终将棚户区改造和背街小巷整治作为改善居民生活、打造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节约利用土地、和谐稳定发展的重大课题,不遗余力、贯彻始终。实现了“十一五”住房建设发展目标。预计到2010年末,城镇居民住宅成套率达75%,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28平方米,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0.5平方米,用水普及率78%,燃气普及率71%,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2.15标台,污水处理率80.2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16%。
行业发展 建设产业突飞猛进
“十一五”期间,市规建局完成了国有建筑企业、市规划设计院、市建筑设计院和市政公用企业改制,完成了所属中介机构脱钩改革,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筑业预计完成总产值305亿元,建筑劳务输出2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3.9亿元,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139.23%、116.3%和128.4%;建筑业利润总额预计完成13.8亿元,比“十五”期增长6.7倍,建筑业作为我市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着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保持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完成了《自贡市区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编制,出台了《自贡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住宅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实施意见》,“十一五”期间,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5.1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67倍,其中住宅完成投资91.1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93倍;房屋新开工面积70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58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6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95万平方米。新建一大批户型适宜、设计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
村镇建设 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2007年以来,我市步入四川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列,市规建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规划建设系统的职能、职责,大力实施“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的城乡统筹工作,以期实现“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市规建局坚持以两个县城和试点小城镇为重点,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一五”期,全市建制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是“十五”期的3.1倍;新改扩建生产性、公共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小城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传递和连接作用进一步凸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展了近郊服务型、文化旅游资源型、远郊生态农业养殖型三种新农村建设模式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启动了40个试点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农村新能源,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有效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行政效能 建设队伍更具“战斗力”
坚持依法行政、科学行政、高效行政、政务公开,有效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行政举措,有力应对汶川强烈地震自然灾害,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强化了内部管理,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大力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按时完成了“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改革,确定的56项行政许可事项均按规定进入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加大了职工教育和培训,实行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轮岗交流,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一支高素质的规划建设队伍逐渐形成,促进了城乡建设事业发展。
抗震救灾 同舟共济伸援手
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市规建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上级部署,先后出动人员16批228人(次)、大型机具89台(套)赴绵阳、广元重灾区抢险救灾,累计鉴定房屋达600余万平方米。同时,对全市市政设施、公共设施、城镇既有房屋建筑及在建工程进行了拉网式安全检查、评估和鉴定,为组织抢险救灾和指导恢复重建提供了极大支持,圆满完成全市城镇住房灾后重建工作,共计实施了城镇住房维修加固5845户,面积32.2万平方米;城镇住房重建4401户,面积28.52万平方米,对我市市政公共设施、城镇既有房屋建筑及在建工程进行了拉网式安全检查鉴定,检查各类建筑3500余万平方米。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系统进一步健全了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理工作机制,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抗震救灾中,市规建局荣获了市委、市政府首批表彰的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涌现了19名省、厅级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和91名市建设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展望未来 建设自贡美好明天
今后五年,城乡建设事业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发展机遇和我市城市建设阶段性特征,紧紧抓住建设省级次级经济高地重要战略机遇,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抓手,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市形象,实施“东拓西调、南优北限”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对自流井、大安、贡井、汇东为主的现有城区的密度疏解和功能优化,重点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以南湖新城、沿滩新城、恐大组团、贡井新城、东部新城、板仓工业园区、卧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为主的城市新区。到2015年,中心城区聚居人口达到120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0%,使我市成为“宜居”、“宜业”、“宜品”的特大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园林城市。
编辑:舒旭晖
0